50多年前的宝塔村街上坑坑洼洼、污水横流。以前,村里主要以发展苗木、水产养殖、蔬菜种植为主,传统的发展模式并没有马上让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随着咸安区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引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2017年,依托笔峰塔旅游资源,村里打造集旅游观光、果蔬采摘、乡村娱乐、休闲体验、教育科研一体的观光4A级景区——宝丰农业和福兴农业。
工作队长陈国庆挨家挨户介绍政策,贫困户土地耕作由合作社承担,免费提供部分化肥,对愿意种植蔬菜的免费技术指导。吸纳了不少贫困户到农庄务工,还有10多贫困户在自家农田支起大棚,种起了瓜果蔬菜。
扶贫不是简单送点柴米油盐,也不是靠发钱过一日算一日。勤劳肯干、自力更生,打下致富基础,才能与贫困告别。陈国庆白天上门走访,晚上开屋场会,讲解政策,引导一些人纠正“等着送小康的”的思想。
11组贫困户王天云,俩老年近七旬,一个智力障碍者儿子,日子举步维艰。陈国庆了解到情况后,力劝她把土地流转给农庄,几经游说流转5亩土地,流转费300元/亩;每年还有500元的扶贫补贴,一年即4000多元的收入。蔬菜基地的活不费什么力气,一家三口还可以到基地务工,每人每天收入100元。
“基地建起来半年,我们一家在这里做事已经赚了3万多。”王天云的眉头终于舒展。
“托共产党的福,我吃的穿的,都是税务局两位干部帮我弄的,是你们给了我重生,每月来看我几次,非常暖心……”五保户周文君见到我们,似有说不完的话。原来破旧的房子,三块石头架一口锅做饭,是陈国庆帮钱帮物给我装修,墙上贴的和吊顶是最时髦的组合版。这不,厨房用品一应俱新:液化气、桌椅、床、冰箱、碗柜,花1千多元专门帮我接通了自来水。我的五保户审批种种原因批不下来,是他帮我到民政局下了狠功夫才办好。这样的好干部哪里找……
70多岁的贫困户陈会云家,两层小楼,门前开阔的水泥路直通门口。他兴奋地介绍:是驻队干部和村里专为我家修的水泥路;每年送钱帮物;帮我留转土地;帮我解决大病医保;鼓励我儿子儿媳到外面打工,报销往返车费;我到福兴农业打工,一天赚100多元呢。生活像模像样,全托他们的福啦。
我打量老同事陈国庆,苍白的头发,黝黑的皮肤,脚下那双带泥土的旅游鞋,要想从他口中“挖出丰功伟绩”还真不容易,哪看得出他是一位税务干部,却活脱脱一幅农民模样。23年的驻队工作,脚下沾有泥土,心中装有人民,有这样泡到田间地垴的农民干部,有这样扎进群众土壤里的勤务员,无论走到哪,都会盛开一朵富裕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