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
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一、文件制定背景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的要求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2020年8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以下简称“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名单,咸安区入选。
二、起草过程
区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的通知》要求,结合咸安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形成了《咸安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三、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分为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工作目标,第二部分为实验原则,第三部分为主要任务,第四部分为实验内容,第五部分为实施步骤,第六部分为预期创新点及研究成果,第七部分为保障措施。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咸安教育新生态。
四、工作重点
(一)实施“九大行动”。实施信息化环境更新升级行动、信息化队伍素养提升行动、智慧校园建设行动、教学资源库建设行动、网络学习空间普及行动、“互联网+高考”备考行动、“互联网+高效课堂”推进行动、“互联网+德育”创建行动、“互联网+阅读”推进行动等“九大行动”。
(二)探索探索“八个模式”。以10个实验校为龙头,探索“专递课堂”、“翻转课堂”、基于智能环境的高效课堂、“整本书阅读”、项目式教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大数据+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等新型教与学模式。
(三)开展“新型教与学模式”展评活动。通过召开全区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研讨交流会,举办课堂教学大赛、微课比赛、一师一优课评选、示范观摩课,征集教学实验典型案例,总结提炼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等形式,促进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咸安区“三个课堂+AI”应用实验区实施方案》
政策解读
一、文件制定的背景
2020年3月5日,教育部针对基础教育阶段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把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以下简称“三个课堂”)应用作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育人方式和教研模式的重要任务,印发了《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指导意见》。
二、起草过程
区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过收集整理研读相关文件、会议精神及调查研究,并广泛征求了区直相关部门的意见,于2020年12月22日形成了《咸安区“三个课堂+AI”应用实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三、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第二部分为实施原则,第三部分为主要任务,第四部分为实施步骤,第五部分为保障措施。
四、工作重点
(一)统筹建设“三个课堂+AI”基础环境。逐年更换升级班班通设备、12组教学共同体“专递课堂”设备、教师教学电脑,启动1000兆光纤进校园行动,建设录播室10间、创客教室10间。
(二)统筹建设“三个课堂+AI”应用管理平台。采用基于云计算的开放平台架构,以AI赋能教育教学,搭建与咸安数字学校公共服务平台融合互通的 “三个课堂”应用管理平台。
(三)全力推进“六联体”建设。以“UGBS共同体、学科教师共同体、学校发展共同体、课程教学共同体、K12资源建设与应用共同体、家校德育共同体”建设推进实验区任务落实。
(四)全面推进“三个课堂+AI”教学应用实践。建立健全常态化组织运行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三个课堂”应用实践的研究,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五)强化教师研训和教研支撑。加强国培、省培、区培项目有效衔接,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建立中小学校优秀教师、教研团队、高校学科教学专家等多方联动的“三个课堂”应用能力研训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