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竞进争先、提质增效”的总要求,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大力培育创新动力,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全区经济社会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一、综 合
全区年末总人口614917人,比上年末增加5557人。全年出生人口16643人,出生率为27.19‰;死亡人口1881人,死亡率为3.07‰;自然增长率为24.12‰。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7.15:100。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0.03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8.12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1.04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0.87亿元,增长9.9%。从构成来看,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4年的14.4:50.8:34.8调整到2015年的14.1:50.5:35.4,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15年全区实现安置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327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32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32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4974人。全年共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986人,规范公益性岗位使用管理,严格控制数量,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全年为符合条件的4050下岗失业灵活就业人员1122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 366.7万元,为34家符合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发放稳岗补贴 66.18万元。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同时,全年组织就业创业培训3056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1577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申报1人为全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2.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上升2.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指数上升1.4%;居住下降0.6%;衣着类价格指数上升2.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下降1.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指数上升0.7%。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4%,上升0.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8.8%,下降1.2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8.12亿元,比上年增长5.4%。
粮食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48.3亿元,增长9.1%。全年粮食总产195900吨,增产2060吨,增长1.1%;油料总产44259吨,与去年基本持平;蔬菜总产276699吨,增长4.6%。
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生猪出栏63.5万头,增长5.1%;家禽出笼2551.09万只,增长1.2%;禽蛋产量6065吨,增长1.1%。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50011吨,增长10.6%。
林业生产不够理想。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3082亩,下降11.8%;木材采伐量44074立方米,下降2.4%;楠竹砍伐量119万根,下降20.7%。
农业生产条件普遍改善。年末耕地总资源565386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528222亩。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424309千瓦,增长6.0%;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9699吨,下降6.4%;农村用电量5505.91万千瓦时,增长1.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8561亩,较去年略有增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区183家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405.8亿元,增长5.4%。按经济类型分:集体企业完成总产值1.9亿元,增长11.8%;股份制企业完成总产值373.3亿元,增长6.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总产值10.2亿元,下降16.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总产值20.4亿元,增长2.0%。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3.0亿元,增长20.0%。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总产值187.7亿元,增长6.4%;重工业完成总产值218.0亿元,增长6.4%。增加值可比价增幅为7.6%。
工业产销衔接略有提升。全区规模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95.4亿元,增长5.3%;工业产品销售率97.5%,比上年基本持平。
工业经济效益仍不理想。全年区属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8.27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实现利润13.19亿元,下降21.6%;利税总额19.15亿元,下降24.2%;亏损企业亏损额0.5亿元,下降18.9%。总资产贡献率18.42%,下降5.0%;资产负债率40.58%,下降4.5%;资本保值增值率101.8%,与去年基本持平;流动资产周转率6.72%,上升1.64%;成本费用利润率3.85%,下降1.2%。
建筑业显著增长。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8.87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1.4亿元,增长22.5%。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49亿元,增长30.3 %;房地产开发投资14.7亿元,下降45.8%。全年工业投资98.5亿元,增长17.1%,工业投资占比40.8%。全区施工项目37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82个。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区招商引资项目共计304个,实际到位资金额225.5亿元,增长22.9%。其中:新建项目83个,到位资金46.9亿元;续建项目158个,到位资金178.59亿元。
五、交通、邮电和通信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平稳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0.09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4.9%。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3636万人,下降4.6%;完成货运量381.8万吨,增长2.9%。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63923万人公里,下降19%;完成货物周转量32453万吨公里,增长11.3%。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720.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2474.8公里。
邮政电信全年完成业务总量10406万元,全区报纸发行量561.64万份,杂志发行15.65万份;全区固定电话户数63623户,增长22.3%;移动电话户数364962户,增长4.0%;多媒体户数81656户,增长8.0%。
六、内外贸易
社会消费品市场较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8.85亿元,增长10.9%;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6.17亿元,增长9.7%。按行业分:批发业11.79亿元,增长9.6%;零售业77.29亿元,增长10.8%;住宿业6.97亿元,增长10.2%;餐饮业8.97亿元,增长11.8%。年末限额以上批零住宿餐饮单位175家,比年初增加2家。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91.97亿元,增长4.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6%,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有所下降。全年外贸出口额6748.6万美元,下降9.6%。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21027万元,增长6.1%。其中:国税部门完成22998万元,下降11.5%;地税部门完成64200万元,增长1.7%;财政部门完成33829万元,增长35.7%。国地两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2.0%,比去年同期下降7.7个百分点。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023万元,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64124万元,下降1.3%,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4.1%,比去年同期下降8.8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52626万元,同比增支4811万元,增长1.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7389万元,增长0.2%;政府性基金支出39377万元,下降16.5%;社会保险基金支出32877万元,增长28.1%。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400.92亿元,比年初增加44.71亿元,增长12.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77.27亿元,比年初增加21.81亿元,增长14.0%。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93.76亿元,比年初增加39.98亿元,增长15.8%。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全年申报高新企业11家,9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区高新企业认定总数达到21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5.19亿元,增加值13.5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8%。鉴定和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0项。企业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市级科技奖6项。指导转化科技成果8项,转化金额280万元,成果转化经济效益1000万元。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2亿元。争取科技项目5个,争取省和国家科普项目4个。完成专利申请630件。新认定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区学校总数达84个,其中普通中学25个,小学59个。在校学生总数达65624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1921人,小学在校学生43703人。幼儿园80个,在园幼儿数2057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100%。高考成绩优异。一本上线859人,比2014年增加120人,居全市第一。二本以上上线1482人,比2014年增加717人。5660人参加考试,本科上线2414人,本科上线率42.7%。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在省市第二届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中,我区《打起镰枪庆丰收》获全省三等奖、全市第一名;《收花乐》获全省优秀奖;舞蹈《千桥流水桂花香》荣获咸宁市首届“香城泉都文艺奖”(表演类)特别奖;高桥锣鼓《斤求两》获鄂东南四市对子锣邀请赛二等奖。饶启煌等摄影者的作品入选湖北省第二届艺术节摄影展。出版《星星文学》四期。大型鄂南民俗音乐舞蹈传奇《香城恋》、实景神话音乐剧《嫦娥》吸引了大批观众,实现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效结合。新增图书60000多册,创造历史之最。援建双龙、南山社区图书室2个,捐赠图书1200册。组织举办“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咸安区“咸宁·义乌”杯第二届群众广场舞展演,参加群众近2000人,观众近万人次。先后举办美术书法作品展、第十六个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书画摄影作品展和咸安区少儿美术书法大赛,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湖北省第十九届美术书法大赛。举办公益性文体服务培训班及广场舞培训班,学员达1000余人。
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曾爱民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门球锦标赛,荣获团体第二名;成功举办第六届农民运动会暨第12个全民健身月活动、区直机关篮球赛、“记山杯”围棋邀请赛、“义乌杯”咸安区老年人太极拳剑比赛。举办“安欣物流杯”全国象棋邀请赛,吸引全国19个省市区的138名棋手(其中30名象棋大师和省市冠军)参赛,网上全程直播,共40万人次点击。组队参加全市青少年田径、羽毛球、乒乓球比赛,我区代表队获羽毛球4个单项第一及1个团体第一;举办咸安区少儿围棋、象棋定级赛,棋手高子涵夺得5—6年级组比赛冠军。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22家,卫生机构床位数2258张;卫生工作人员2483人,卫生技术人员219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20人,注册护士903人,卫生防疫人员165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92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31人、注册护士667人。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全年有效处置高桥镇的2例首发布病疫情,未发生疫情扩散和传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18例,接受抗病毒治疗48人,检查疑似肺结核病患者1390人,免费治疗结核病病例327人。加强H7N9禽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无重大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8%以上。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80439份,规范化管理463560人。全区登记建档65岁及以上老年人36295人,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29385人、糖尿病患者7240人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391人。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无饮水安全和传染病疫情责任事故发生。完成无偿献血512人次,无偿献血率100%。居民和家畜血吸虫病感染率0.056%,免费救治2名晚血病人,无新发晚血病人。
十、环境保护和旅游
环保工作稳步推进。一方面,总量减排工作有序开展。2015年我区共上报工程减排项目 10个,其中污水处理厂项目3个,农业源减排项目3个,大气减排项目4个。2015年我区上报削减COD700吨、氨氮50吨,其中农业源削减COD55吨、氨氮10.4吨、大气项目削减3500吨;二氧化硫项目主要依靠湖北福人金身药业有限公司锅炉淘汰项目完成。另一方面,环境监管工作有效推进。全年出动环境监察人员400人次,突击检查了100多家企业,通过检查发现部分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2015年我局调整了环保局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了案审会的工作职责,实行了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分离制,进一步完善了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机制,全年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5起,处罚金额50万元。共受理环境污染投诉件121起,人大建议、政协提案16件,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处理率100%,办结率100%。
旅游事业持续发展。2015年,我区旅游业呈现出总量扩大、质量提升、品牌扩张、实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旅游收入大幅攀升,旅游市场持续繁荣,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假日旅游再攀新高,旅游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旅游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据统计,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1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9%和24.8%。
十一、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城镇“五保合一”社会保险扩面新增9817人次,征缴社会保险费32776万元。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5547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28391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3635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7255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20535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1577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8135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年末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16所,床位1890张。全区全年享受五保1650户、1650人,其中集中供养359户、1890人。全区建立各种社区服务机构73个。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达17613户、25871人,其中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达7495户、13254人。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15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1元,比上年增加1834.83元,增长9.1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96元,比上年增加2137.84元,增长9.0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43元,比上年增加1163.05元,增长9.63%。
一、部门决算基本情况
(一)年末机构情况
1、独立编制机构情况
2015年,全区独立编制机构个数203个,比上年减少2个,增加2个,其中:行政单位50个,比上年减少2个;事业单位153个,比上年增加2个。
2、独立核算机构情况
2015年,全区独立核算机构个数203个,与上年持平。其中:行政单位50个,比上年减少2个;事业单位153个,比上年增加2个。
(二)年末人员编制情况
1、编制人数
2015年,全区编制人数11083人,比上年增加443人,其中:行政编制1572人,比上年减少178人;事业编制9511人,比上年增加621人。
2、年末实有人数
2015年,全区机构年末人数15270人,比上年减少354人,其中:在职人员10280人,比上年减少453人;离休人员96人,比上年减少29人;退休人员4894人,比上年增加128人。
3、年末财政供养人员增减变动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为法院、检察院体制上划造成年末人数的大幅减少,另外对超编人员进行清理也导致年末人数的减少。
二、部门收支完成情况
(一)部门收入完成情况
2015年,全区部门总收入23.9亿元,比上年31.63亿元,下降24%。
2、上级补助收入993.9万元,比上年0万元增加100%。
3、事业收入3.8亿元,比上年3.5亿元增加8%。
4、其他收入11246.7万元,比上年1708.4万元增加558%。;
从收入结构情况看,财政拨款收入占全区部门总收入的七成多,仍是各部门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1)部门收入增幅下降
2015年部门收入下降。主要是因为受大环境影响导致社会经济收入减少。为了加快预算支出进度,改变资金拨付流程跨年度使用的农资补贴、低保、救济、抚恤等列支到专户从而导致部门收入下降。
(2)其他收入大幅增长
部门收入中其他收入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加大了单位将上级补助、房屋租金、水电费等各项杂费都列入其他收入。
(二)部门支出完成情况
2015年,全区部门总支出完成23.1亿元,比上年31亿元减少7.9亿元,下降25%。
分支出结构看:
基本支出13.6亿元,比上年的14.74亿元减少1.14亿元,下降8%;项目支出9.4亿元,比上年的16.31亿元减少6.91亿元,下降42%。
分经济分类看:
工资福利支出6.4亿元,比上年8.19亿元减少1.79亿元,下降22%,占支出总额的28%;商品和服务支出5.3元,比上年6.06亿元增加0.76亿元,下降13%,占支出总额的2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3亿元,比上年3.51亿元减少0.51亿元,下降15%;;基本建设支出2.8亿元,比上年4.93亿元减少2.13亿元,下降43%。
分支出科目看: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6亿元,比上年2.82亿元增加0.78亿元,增长27%;公共安全支出0.7亿元,比上年0.92亿元减少0.22亿元,下降24%;教育支出4.7亿元,与上年持平;科学技术支出0.3亿元,比上年0.03亿元增加0.27,增长900%;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2亿元,比上年0.3亿元略为减少;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亿元,比上年3.53亿元减少2.43亿元,下降6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9亿元,比上年5.6亿元减少0.7亿元,下降13%;节能环保支出0.4亿元,比上年0.43亿元略为减少;城乡社区支出2.6亿元,比上年7亿元减少4.4亿元,下降63%;农林水支出2.6亿元,比上年3.34亿元减少0.74亿元,下降22%;交通运输支出1.1亿元,比上年1.69亿元减少0.59亿元,下降35%;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0.1亿元,比上年0.05亿元增加0.05亿元,增长100%;商业服务业等支出0.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国土海洋气象等支出0.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住房保障支出0.4亿元,比上年0.3亿元增加0.1亿元,增长33%;粮油物资储备支出0.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他支出0.1亿元,比上年0.07亿元增加0.03亿元,增加43%。
(1)基本支出减少,主要是2015年加强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管理、控制精简开支。
(2)项目支出减少主要是无重点项目。
(三)部门结余情况
2015年,全区部门结转结余资金3.9亿元,其中:基本支出结余1.6亿元,项目支出结余2.3亿元。
序号
预算单位
本年结余
其中:
基本结余
项目
1
咸安商贸物流区管理委员会
1469
51
1418
2
咸安区公安局
3274
2035
1238
3
咸安区财政局
1291
1009
191
4
咸安区建设局
1140
75
1065
5
咸安区国土资源局
4064
3808
256
6
咸安区环境保护局
2562
496
2066<
结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