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细雨蒙蒙。10月16日,咸安区双溪桥镇李沛村的地里头,热热闹闹。湖北精华纺织集团天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红源苎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乡亲们,正趁着这场“及时雨”,猫着腰,把一株株苎麻苗稳稳当当地栽进土里。
合作社的带头人刘波,裤腿上沾满了泥点,他指着眼前这片连垄的田地,话里透着藏不住的干劲:“第一期,我们就种下去了1200亩!等到明年开春四月,就能见着收成了。”
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了“幸福账”:“现在市场上一斤能卖到14块呢,我们的种苗是两年的苗兜,可皮实着呢,一亩地收个600斤不成问题!”
这笔“实惠账”,背后是精华集团天源纺织公司想了很久的大事。原来厂子里机器“嗷嗷叫”,一年得要8000吨苎麻原料。以前,这些原料都得大老远从四川、湖南拉过来。“那运费高得真叫人心疼!钱都花在路上了。”刘波摇摇头。
现在,他们终于能把钱“种”在自己地里了。合作社自己种,直接供应给公司,从地头到厂房,一步到位。“这下可好了,成本降低了,效益更高了!”刘波告诉记者,下一步还要把摊子铺得更大,扩大到3000亩,让这好光景再翻上几番。
据了解,双溪桥镇种麻,是老传统了。但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徐俊告诉记者,以前的日子,可没现在这么红火。
“早些年咱们种的是‘华芝4号’,那是个‘矮个子’,产量也低,一亩地还收不上300斤。大家挣不着钱,地也就荒了,看着都可惜。”
乡村振兴的春风吹进来,镇里下了决心,要让老产业发出新芽。这第一刀,就动在了种子上。
“我们现在换成了‘中芝1号’,这可是个‘高富帅’!”徐俊幽默地打了个比方,“你瞧那苗子,长势多旺!平均亩产轻轻松松五六百斤,要是用上机器剥麻,产量还能往上蹿一蹿。”
好种子还得配上好手艺。镇里请来专家,培养“新农人”,再手把手教给农户。这套“专家+新农人+农户”的法子,让老祖宗传下来的土地,说出了现代化的“新语言”。
产业活了,最高兴的是咱老百姓。
原来静悄悄的山坡地,现在满是绿油油的麻苗;原来往外跑的乡亲,现在纷纷回到了村里。
这苎麻产业,就像个“家门口的工厂”,已经稳稳当当地给村里提供了30多个工作岗位。正在地里忙活的李大姐直起腰,擦了把汗,笑呵呵地说:“以前在城里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好了,走几步路就到地里,男的一天工资120元,我们一天也能拿100元,这日子,踏实!”这份“踏实”,比什么都珍贵。
细雨还在下,柔柔地渗进泥土里,滋润着新生的麻苗。这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里,藏着的正是双溪桥镇越来越有奔头的好日子。
融媒体记者:余娅敏 咸宁台记者:洪瑞 通讯员:雷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