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10月15日,在咸安区广袤的田野上,秋收正在火热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从水稻育秧到秸秆处理,从病虫害防治到机械收割,一套“全链条、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不仅破解了小农户生产难题,更让20余万亩耕地焕发生机,赢得了种植户的广泛认可。

2025年,咸安区持续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力度,全区项目补贴资金总额达400万元,单个服务主体最高可获50万元补助,精准覆盖水稻、高粱、玉米、油菜四大主力作物,全年项目实施折算面积达81050亩。服务内容紧扣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形成“全周期护航”模式:在种植前端,提供水稻集中育秧服务,从源头保障秧苗质量;在生产过程中,覆盖机耕、机收等核心作业,同时针对水稻、油菜开展统防统治,依托专业设备实现病虫害“早发现、快防治”;在产后处理上,不仅支持油菜机收与秸秆还田,还为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提供秸秆打捆离田服务,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值得注意的是,补贴采用“先实施后奖补”机制,资金直接拨付至服务组织,既确保了服务落地效率,也激发了组织参与的积极性。
咸安区双溪桥镇种植大户陈忠元告诉记者:“机械化全程服务对我们种粮户来说,真是‘及时雨’。一是抢时高效,雨季来临前,机械能快速把田整好,播种期绝不耽误;二是防害精准,秧苗刚出问题,无人机就能马上进场除虫,一点不耽误生长;三是增产稳收,收割时遇上连雨天也不怕,收割机及时下地,能把粮食稳稳收回来,算下来每亩能多收100多斤,这是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深入实施,在咸安区催生出“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从经济效益看,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增长率较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规模化作业降低了单亩生产成本,粮食产量与农户收入稳步增长;从社会效益看,56家种植专业合作社、53家农机服务合作社等组织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小农户的面积占比超60%,让小农户也能共享现代农业发展红利;从生态效益看,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大幅减少农药施用次数与剂量,秸秆还田、打捆离田等措施则有效避免了焚烧污染,守护了田间的绿水青山。

咸安区永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佑明表示:“全程机械化服务不仅帮助了农户,也让我们合作社‘壮’了起来。这几年,我们的机械数量多了、性能好了,机手的操作水平也跟着提高,服务响应速度比以前快了不少。现在不管是耕地、播种,还是防虫、收割,只要农户有需求,我们都能提供‘一条龙’服务,看着农户满意,我们也有干劲。”

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先行者”,咸安区自2014年起便开启探索之路,如今已构建起成熟的服务体系。全区现有承包农户6.6万户,户均承包地6.7亩,200多家各类服务组织形成“多点覆盖、就近服务”的网络,每年机耕、机插(播)、机防、机收等服务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成为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桥梁”。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链条已延伸至产后环节,全区40多家稻谷收购、烘干、加工企业年交易量超8万吨,基本形成“种植—服务—加工—销售”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咸宁台记者:李卫东 胡晓轩 通讯员:钱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