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汀泗桥镇聂家村,1100亩连片高粱秆壮叶肥,绿浪翻滚,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一派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这片醉人的绿,不仅预示着沉甸甸的收获,更讲述着一个村庄如何唤醒沉睡土地、蹚出增收新路的故事。
走进聂家村的田野,仿佛置身绿色的海洋。正值旺盛生长期的高粱,叶片舒展,翠色欲滴,长势格外喜人。微风过处,成片的高粱随风摇曳,绿波荡漾,传递着田野的活力与希望。
这片充满生机的景象,来之不易。它是聂家村近年来下决心整治耕地、推动“小田并大田”改革的生动答卷。过去,这片土地上零散种植着经济效益不高的白杨树。“和村民一笔笔算过账,种白杨树,刨去成本,一亩地一年也就百十来块的收益,土地价值没发挥出来,看着让人着急。”村党支部书记邓继承道出了曾经的困境。
如何盘活资源?聂家村的答案是:流转整合,规模经营。 村里将村民手中分散的、种着白杨树的土地集中流转过来,通过“小田并大田”的整合改造,把零碎的“补丁地”变成了平坦连片的“大块田”,一举破解了土地碎片化、耕作效率低的难题。
土地整好了,谁来种、种什么?村里引入专业的种植市场主体,将这片集中连片的土地进行发包,规模化种植高粱。“账算清了,路就走宽了。” 邓继承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和生态账,“现在土地流转给村民的租金是每亩200元,收益实实在在提高了。这高粱是3月种下的,8月初就能收第一茬。关键是,割完第一茬,高粱还能‘再生’一季,到11月又能收获第二茬!收完高粱,地里马上种上油菜。这茬油菜可不是为了收菜籽,而是让它当‘绿肥’——压住杂草,养肥地力。等到来年3月翻耕入土,就是上好的有机肥,接着再种高粱。这样‘高粱+再生高粱+绿肥油菜’的轮作模式,一地多收,还养地力,效益看得见,土地也越种越肥。”
如今,聂家村这1100亩高粱长势正旺,丰收在望。曾经的“低效地”“闲散地”,如今成了孕育希望的“聚宝盆”。村民的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增加了,规模化、机械化的种植模式,让现代农业的活力注入田野,更重要的是,这条融合了土地整治、规模经营和科学轮作的新路子,不仅高效利用了土地资源,更让农民看到了“土地生金”的潜力,为聂家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扎实可行的振兴路径。
在这片欣欣向荣的高粱地里,沉睡的土地苏醒了,村庄发展的新希望也正在蓬勃生长。
融媒体记者:王迪